陈中华:没有全民的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

陈中华:没有全民的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


近日,不少自媒体发布关于“多地医院年底严控医疗费、停用部分耗材”消息,引发关注。国家卫计委相关专家和学者近日受访时回应,所谓“年底突击控费”只是个别医院所为,并非普遍现象。

面对传言,权威部门的及时回应,有廓清迷雾、以正视听之效。但反过来说,尽管只是个别医院所为,也证明“年底突击控费”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。不独此次被提及的四川、贵州等地,数年前就有媒体报道,北京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控制开出医保药品,原因是“每到年末,医保额度的压力都很大。”

要彻底纾解公众焦虑,需厘清公众特别是广大患者最关心的问题。比如,药价、耗材价格虚高长期存在,为何到年底才想起控费?如果控费确是为了“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,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”,相关医疗机构更应未雨绸缪,合理安排好额度,提前做好答疑解惑。

对医保控费,公众无需过于敏感。控费政策本是国家层面早已形成的制度安排,2015年国办印发的《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》,与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《“十三五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》中,均有相应表述。其初衷,正是为了让医疗费用增幅保持合理水平,量入为出,增强医保政策的可持续性。

师出虽有名,但在执行中会不会变形,乃至变异?如果该控的没有控,不该控的却控了,成本和代价只能转嫁给患者。还需注意的是,在“不控费就问责”的巨大压力下,某些医院会不会层层加码,索性将不该控的救命药、救命耗材也一并控了?

早在五年前,人社部、财政部、卫生部就联合下发了《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》,其中提出:“确保总额控制实施前后医疗服务水平不降低、质量有保障”,明确了控费的前提:不降低医疗服务水平。换句话说,医保控费,不能耽搁、影响群众正常看病,不能出现“今年的额度用完了,要看病下个月再来”的尴尬。

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。去年8月,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。日前,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》(草案)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,其中明确提出,“国家和社会依法实现、保护和尊重公民的健康权。”“公民有依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和义务”。

不难看出,无论控不控费、怎么控费,应优先保障患者的健康权、生命权,不能让病情为“数目字管理”让路。

另外,众所周知,医保基金是病人的救命钱。近年来,多地曝光一些医疗机构或个人通过假住院、假名单、滥开药等手段,大肆套取医保资金,花样百出,令人发指。

   
实际上,骗取医保早已不是新鲜事,倒贴钱请人住院,为假病人办理虚假住院手续,然后拿着虚假住院结算单到医保部门报销,便可套取国家医保基金。此外还有收药者鼓动人去药店买药,再以原价的70%收购,为买药者变现。更有甚者医保卡还可以打酱油及买卫生纸、洗发水、饮料等非药品,真是一卡在手,购物不愁。

  审计署发布的2017年一号公告揭开全民医保背后隐藏的问题。公告显示,在去年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专项审计中发现,有15.78亿元的医保资金存在违法违规问题,约占抽查资金金额的0.46%。审计向相关部门移送违法违纪问题线索421起。

  此次审计发现,医患合谋共同骗保比较普遍,在180多个典型案例,很多都属于合谋骗保。具体而言,有923家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涉嫌通过虚假就医、分解住院等方式,骗取套取医疗保险基金2.07亿元。挂床住院、自费项目被换成医保结算项目等,也是常见的骗保手段。

  反过来看,医患合谋骗保的隐蔽性极高,很多合谋骗保不在票据或医疗文书上体现,但审计只能根据现有材料发现问题,无法对早已发生的过程实施追溯监管,许多合谋骗保行为因此被掩盖,实际合谋骗保数量或远超被审计查实的数量。

医患合谋骗保之所以难被发现,更因为在这方面,医患双方真正站到了一个战壕里。把自费药换成医保药,患者不用掏钱,医院也增加了收入;把一次住院分解成两次,就能突破单次住院限额,医疗费用充足;挂床住院更是一种零投入,医院给患者一些好处,自己可拿大头;药店将生活用品当药品卖,双方只要心照不宣,就能各得其所。由于医患双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,他们做什么手脚,外人很难知晓。

  可见,医患合谋骗保行为理应成为防范的重点。从审计的角度看,尽管合谋骗保极为隐蔽,仍会露出蛛丝马迹。譬如药品购进与卖出,要有发票和账本,两本账对不上,问题就会显现。刚出院又入院,如此分解住院必然违反诊疗常规甚至生活常理,只要认真核查,就会发现问题。

  但有些合谋骗保涉及较高的医学知识,审计人员的医学专业知识不足,就很难看出里面的门道。比如用药和检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,就无法完全通过审计来监督,只有医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深入到诊疗活动中,实施对诊疗行为的过程监管,才可能发现问题。然而,有些医保部门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与医院狼狈为奸,放任医患合谋套取医保基金,按比例分赃,监督成了摆设。

  即使由医保部门实施过程监管,仍会存在诸多遗漏。比如直接一分为二的分解住院容易监管,但让患者出院再入院,形成了事实上的两次住院,就难以对这类行为加以定性。不少过度医疗以技术争议为幌子,不懂技术就没法与医生展开博弈,更别说发现问题了。

  防范医患骗保的最彻底途径,是改革医保基金给付方式,假如能够减少按项目支付,多采用按病种付费,医院就会考虑成本,医患利益共同体被打破,变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。此外,总额控制和单次费用控制发挥了较好的控费作用,但也导致推诿医保患者和分解住院等弊端,有必要加以改进和完善。并对贪脏枉法的监管官员及骗保的医院医生和患者进行严惩。

   
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

面对传言,权威部门的及时回应,有廓清迷雾、以正视听之效。但反过来说,尽管只是个别医院所为,也证明“年底突击控费”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。不独此次被提及的四川、贵州等地,数年前就有媒体报道,北京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控制开出医保药品,原因是“每到年末,医保额度的压力都很大。”

要彻底纾解公众焦虑,需厘清公众特别是广大患者最关心的问题。比如,药价、耗材价格虚高长期存在,为何到年底才想起控费?如果控费确是为了“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,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”,相关医疗机构更应未雨绸缪,合理安排好额度,提前做好答疑解惑。

对医保控费,公众无需过于敏感。控费政策本是国家层面早已形成的制度安排,2015年国办印发的《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》,与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《“十三五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》中,均有相应表述。其初衷,正是为了让医疗费用增幅保持合理水平,量入为出,增强医保政策的可持续性。

师出虽有名,但在执行中会不会变形,乃至变异?如果该控的没有控,不该控的却控了,成本和代价只能转嫁给患者。还需注意的是,在“不控费就问责”的巨大压力下,某些医院会不会层层加码,索性将不该控的救命药、救命耗材也一并控了?

早在五年前,人社部、财政部、卫生部就联合下发了《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》,其中提出:“确保总额控制实施前后医疗服务水平不降低、质量有保障”,明确了控费的前提:不降低医疗服务水平。换句话说,医保控费,不能耽搁、影响群众正常看病,不能出现“今年的额度用完了,要看病下个月再来”的尴尬。

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。去年8月,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。日前,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》(草案)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,其中明确提出,“国家和社会依法实现、保护和尊重公民的健康权。”“公民有依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和义务”。

不难看出,无论控不控费、怎么控费,应优先保障患者的健康权、生命权,不能让病情为“数目字管理”让路。

另外,众所周知,医保基金是病人的救命钱。近年来,多地曝光一些医疗机构或个人通过假住院、假名单、滥开药等手段,大肆套取医保资金,花样百出,令人发指。

   
实际上,骗取医保早已不是新鲜事,倒贴钱请人住院,为假病人办理虚假住院手续,然后拿着虚假住院结算单到医保部门报销,便可套取国家医保基金。此外还有收药者鼓动人去药店买药,再以原价的70%收购,为买药者变现。更有甚者医保卡还可以打酱油及买卫生纸、洗发水、饮料等非药品,真是一卡在手,购物不愁。

  审计署发布的2017年一号公告揭开全民医保背后隐藏的问题。公告显示,在去年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专项审计中发现,有15.78亿元的医保资金存在违法违规问题,约占抽查资金金额的0.46%。审计向相关部门移送违法违纪问题线索421起。

  此次审计发现,医患合谋共同骗保比较普遍,在180多个典型案例,很多都属于合谋骗保。具体而言,有923家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涉嫌通过虚假就医、分解住院等方式,骗取套取医疗保险基金2.07亿元。挂床住院、自费项目被换成医保结算项目等,也是常见的骗保手段。

  反过来看,医患合谋骗保的隐蔽性极高,很多合谋骗保不在票据或医疗文书上体现,但审计只能根据现有材料发现问题,无法对早已发生的过程实施追溯监管,许多合谋骗保行为因此被掩盖,实际合谋骗保数量或远超被审计查实的数量。

医患合谋骗保之所以难被发现,更因为在这方面,医患双方真正站到了一个战壕里。把自费药换成医保药,患者不用掏钱,医院也增加了收入;把一次住院分解成两次,就能突破单次住院限额,医疗费用充足;挂床住院更是一种零投入,医院给患者一些好处,自己可拿大头;药店将生活用品当药品卖,双方只要心照不宣,就能各得其所。由于医患双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,他们做什么手脚,外人很难知晓。

  可见,医患合谋骗保行为理应成为防范的重点。从审计的角度看,尽管合谋骗保极为隐蔽,仍会露出蛛丝马迹。譬如药品购进与卖出,要有发票和账本,两本账对不上,问题就会显现。刚出院又入院,如此分解住院必然违反诊疗常规甚至生活常理,只要认真核查,就会发现问题。

  但有些合谋骗保涉及较高的医学知识,审计人员的医学专业知识不足,就很难看出里面的门道。比如用药和检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,就无法完全通过审计来监督,只有医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深入到诊疗活动中,实施对诊疗行为的过程监管,才可能发现问题。然而,有些医保部门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与医院狼狈为奸,放任医患合谋套取医保基金,按比例分赃,监督成了摆设。

  即使由医保部门实施过程监管,仍会存在诸多遗漏。比如直接一分为二的分解住院容易监管,但让患者出院再入院,形成了事实上的两次住院,就难以对这类行为加以定性。不少过度医疗以技术争议为幌子,不懂技术就没法与医生展开博弈,更别说发现问题了。

  防范医患骗保的最彻底途径,是改革医保基金给付方式,假如能够减少按项目支付,多采用按病种付费,医院就会考虑成本,医患利益共同体被打破,变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。此外,总额控制和单次费用控制发挥了较好的控费作用,但也导致推诿医保患者和分解住院等弊端,有必要加以改进和完善。并对贪脏枉法的监管官员及骗保的医院医生和患者进行严惩。

       
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


分享 :
 
文章列表
副标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