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中华:发展经济,做好环保

陈中华:发展经济,做好环保

    面对有关雾霾天的吐槽,我们好像都见怪不怪了。前几天微信朋友圈都在转一张小树林里灰蒙蒙的小视频,人影恍惚,光线暗淡,看起来挺惊悚的——据说它不是“丧尸”美剧,也不是“日影鬼谈”,更不是韩国“笔仙”,而是国内雾霾天里用生命在跳广场舞的大妈们。冬日灰霾确实让人憋屈,我们不能总等着靠风吹出一片蓝天,重霾之下,要治理,要行动,但,首先要有感同身受的共识。

  共识有很多,有制度层面的、执行层面的,其中最最基本的,是有关重霾的危害:人类只有意识到自身安全遭受威胁了,才会唤醒最凌厉的警觉。不然,很多潜在危险一旦司空见惯,人就容易变得麻木而漠然。比如这些年,雾霾未曾减弱,不少市民口罩倒反而懒得戴了。出于科学严谨的态度,此前很少有人敢于直接推论“雾霾致癌说”,不过,2013年10月17日,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,首次指认大气污染致癌,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。其中,PM2.5被认定为空气污染中对人体最有害的致癌物质。

     “经济上去了,环境下来了”,这是不少人的感受。一些地区雾霾的频繁出现更强化了公众这一印象。环境与经济真是一对无解悖论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

  在逻辑上,经济增长促进环境改善有三个维度。一是人们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更具备改善环境的意愿,所谓“人至富乐必思清净”。二是经济高增长在制造环境问题的同时,也带给人类解决问题的更多手段,因为环保技术在发展,企业、政府可用于环保的资金也在增多。三是环境承载力在不断上升,同样规模的环境可以承载更大的GDP增长空间。环保相关技术和资本的提升使原来向环境排放的“三废”(废水、废气、废渣)在处理后或是减量,或是变废为宝。因此,增长导致环境恶化是偶然的,而带来环境改善则是必然的。现在正是环境走向全面改善的时候,经济增长反而可以使环保的意愿和能力增强。

  以中国为例,尽管总体形势仍然严峻,但环保工作并非像大众印象的那么糟糕。一是森林生态总体改观。二是水生态污染的范围得到控制。水生态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区和城乡结合部,而远乡地域的水体都基本上呈自然净化状态。一些突出的水系污染得到了很大改观,如流经豫皖苏等省的淮河、上海的苏州河等,以及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。土壤生态的污染情况与水系生态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。大气污染方面,虽然京津冀及北方一些城市的雾霾情况令人堪忧,但这不代表全国,只是这些地方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与地理气候因素相互结合的结果。

 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,我们首先需要开展一场全国性环境普查,摸清总体环境现状。普查完成后,需要将收集来的数据归入全国性地理信息系统(GIS),单列为环境状态子系统,用以动态监测环境状况和污染程度。政府还应依据普查数据编制各级环境指数,特别是要把环境状态作为一个细化指标,与经济增长数据挂钩,纳入对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。

  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,我们同样应注意政府和市场手段的配合。对于有明确盈利模式的环保项目,可发挥市场作用,通过特许经营权方式引入社会资本。对那些无法计量消费的公共产品,可用财政投入或PPP投融资模式实施。在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京津冀、长三角等特大城市群,政府应更强势地通过优胜劣汰来压缩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,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。

       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

分享 :
 
文章列表
副标题